Sunday, December 17, 2006

天星的多元教育

十一月十一日, 是天星碼頭結束工作的一天整個晚上的「道別」活動琳瑯種種,從樂隊演唱,到行為藝術表演等,遊人們的相機閃光不絕,活活地照亮出一個熱鬧非常的「道別」會。然而, 對大部分反對遷拆天星碼頭人士而言,那仍未是真正道別的時候。在天星碼頭停止運作一個月零三天的時間內政府已快速進行遷拆天星碼頭工程並於數天內大??/拆毀鐘樓。社會上不同的組織/團體和市民都紛紛前往天星碼頭進行連串抗議活動

在過去數月, 對於遷拆天星碼頭事件中政府及民間的各種反應 亦相繼引來不同論述政府的解畫民間的反駁政府的遷拆,民間的抗議,在這一連串的拉扯之中, 我們所能察覺到的已再不只保護天星碼頭的議題:民間團體或個人所發起的不同類型的抗議活動之意義、市民對保育本土文化的關注。這一切都實在地反映出是次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多元化的抗議

人們對抗議活動的模式, 普遍存有 上街封路遊行叫口號等單一化的概念。但是, 香港民間經過更多「豐富」的抗議經驗後,亦開始嘗試採用更多不同類型的方式來表達訴求。早在本年七月,思網絡已在其出版上的季刊中對天星碼頭及其鐘樓作專題研究提出把碼頭及鐘樓融入發展項目中的建議;並於當月二十九日舉辦公開的天星專題討論會。及後八月二十日,在反對遷拆天星碼頭的遊行上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以藝術性質的手法來呈現個人的意見。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個移動的鐘樓;這模型約是一個小童的身高,並加上遙控活動裝置的膠版鐘樓, 遊走於碼頭四周,「傳遞」宣傳單張給各路人。而這次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中學生,大學教授,也有藝術家。及後他們更於每個星期天到天星碼頭以行為藝術來持續地表達遷拆天星碼頭的強烈不滿。於十一月十一日當晚, 即鐘樓於天星碼頭響起最後鐘聲的一夜更多的表達模式湧現現場除早前提及的樂隊演唱,有參與者更於即場致電英國的鐘樓維修公司實實在在地申明保留鐘樓的實質可能性。這些表達模式的背後意義都在於以不同渠道與市民或政府官員溝通可惜政府對遷拆天星碼頭工程一事並無作出任何?訂更於短短四星期間工程已發展到準備將鐘樓組件解體的地步。在這數日裡,一眾市民唯有選擇回到最基本的抗議手法?叫口號, 或者築成人牆以圖阻止工程繼續進行。如此做法, 是因為以先保留鐘樓完整為依歸, 因近日立法局正討論暫停遷拆天星碼頭事宜。所以各抗議人士才選擇這些抗議模式, 以阻緩遷折的進度。而且這些抗議人士只是以人鏈或在在工地中靜坐來表達訴求,目的只為先暫停工程的進度為優先考慮,而並非針對任何人士。這樣的抗議模式都只是抗議人士在過往反對遷拆天星碼頭的日子間曾嘗試之其中一部分, 而非唯一的抗議手法。而正正就是天星事件示範出一個多元化的抗議模式,雖然如以出版或藝術手法來表達抗議聲音,不能對情勢作出當下的反應,但這些「軟性抗議」模式則是可收一個長遠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軟性抗議」作為另一個表達手法,能提供更多表達手法的例子供不同抗議者表達訴求,從而有效地集結更多人士參加不同類型的抗議活動。

公民、保育、教育

於是次抗議過程中,有些團體的參與者皆為中學生和大學生, 年齡介乎十六至二十四歲, ,有的由老師帶領, 亦有些是自發參與。其中一組青年以藝術作為表達訴求的途徑。在與他們交流中得悉,其中部分學生起初並不因為對天星存著深厚情感而參加這次活動, 反而,他們都是對藝術創作感興趣而被驅使參與活動。但是,在創作活動過程中, 他們反思到香港,往那裡去了;而那方向更是他們所反對的:向經濟消費主導生活的方向傾倒、對空降式重塑的建築設計,對政府像是去歷史化(decontextualization) 的土地重建方向。在這些反思中,他們重新用自我的觸覺來感受香港,這才是有批判性的教育。作為公民(citizen) ,他們承擔社會上的事情,繼而以不同模式來表達意見。更可貴的是,他們重新關愛他們的香港,這才是有生命的「公民教育」。而在天星事件上,這更是一項保育教育,保護一些我們所珍惜的生態或文化資源,我們雖然明白時代要向前進,但是也需要考慮怎樣避免前進步伐所構成的破壞。在這崗位上,保育教育會成為公民教育的一個台階。

孫明揚先生曾以集體回憶和懷舊對象來形容市民對天星碼頭的情誼。事實上,所謂集體回憶,並不指我們腦海中的回憶是集體結合而成,而是指歸納於個人層面的回憶。天星碼頭給予了我們過半世紀的經歷,而在天星還未完全消失之際,便將它定位成回憶也未免言之過早。要是天星真的被移平為歷史,那就會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所說,我們剩下的就只有集體教誨罷了。另外,天星也不是我們要懷舊的對象。我們對天星的情誼實是衍生於它是我們香港歷史和文化資產的一部份, 而並不因為它的年老、它的殘舊。我們要認識及扎根香港,是需要通過我們日常的生活經歷,其中包括切身體驗香港人過住(尤其是我們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而這不是光靠什麼影片便能夠做到。公民教育能夠讓市民依戀(attach to) 在社會之中,而不是令我們更加抽離(detach) 於我們的本土脈絡。最後,就容我引用友人於天星活動所發表的一句話作結:「如果你問社會是什麼,我們就是社會。」


2006121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